
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往往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应有限、时间的限制、独家或稀有的特点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我们不想错过可能的好机会或好东西。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那些难以获得的或是数量有限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更有价值的。
人类的稀缺偏见(Scarcity Bias)可以追溯到我们的进化历史。在古老的时代,资源是有限的,那时的人们必须为了生存去竞争这些资源。因此,那些能够迅速识别并追求稀缺资源的人更可能存活下来并传承他们的基因。这样的进化历程可能在我们的基因中留下了对稀缺物品的偏爱。
另外,当我们面对可能的损失时,我们的情绪反应往往比面对相同量的收益时更为强烈。这就是为什么“避免损失”的情绪会如此明显。当我们听说某样东西变得稀缺或即将结束时,我们通常会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能够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即使之前可能对此并不那么感兴趣。
那么我们怎么利用这种心理特质在打造商业计划呢?

在现代社会中经常被营销人员和广告商所利用,他们通过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稀缺的假象,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我就用这故事给大家分享怎么利用稀缺偏见的构思吧!
2020年3月18日,马来西亚开始实施行动管制令。夜幕缓缓降落,黄先生和他的妻子小玲坐在家中的客厅,电视上正播放着关于行动管制令的新闻。小玲眼中闪烁着一丝担忧:“我们应该储备一些食物,这段时间可能不太方便出门。”
黄先生点点头,决定前往附近的购物中心采购一些必需品。当他走进商场,一张告示牌映入眼帘:“为了确保公平分配,每个家庭只限购5件商品。”他的心瞬间被紧张和焦虑充满,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种稀缺感和对未知的恐惧让他立刻意识到,他必须为家里储备更多的食物和用品。
他走到超市的货架前,看到很多人都在急匆匆地抢购物品,货架上的商品已经所剩无几。他的手心开始出汗,心跳加速。他忍不住开始抢购一些他们家并不急需的物品,只是因为那张告示牌和周围人的抢购行为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稀缺偏见。

结账时,黄先生的购物车里满满的,远远超过了五件。他想到小玲在家等着他,担心他是否安全,是否买到了足够的食物。他希望带回家的不仅仅是这些食物和用品,更多的是一种安全感和对家人的关心。当黄先生带着满满的购物袋回到家时,小玲紧张地迎了上来:“你买了这么多?”黄先生微笑着 “哎呀,我又被稀缺偏见套了!
稀缺偏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数量有限或即将耗尽的物品赋予过高的价值。这种心理现象是基于人们天生的避免错失机会的本能。在电商环境中,这种概念被广泛应用,以增加销售额和吸引顾客。
例如,Booking.com,一个著名的酒店预订网站,会显示每个酒店剩余的房间数量,并告诉访客有多少人正在查看同一房源。这不仅提供了房间供应的实时数据,还创造了紧迫感,使人们认为如果不立即预订,他们可能就会错过。

航空公司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当你在线查看机票时,他们会告诉你“仅剩几个座位”或“该航班已有多少人预订”。这种信息提醒消费者,如果他们不现在行动,他们喜欢的座位或航班可能很快就会被预订完。
这些策略的背后是创建一种稀缺感,让消费者感到紧迫。当人们认为某样东西是稀缺的,他们更有可能购买它,因为他们不想错过。此外,稀缺偏见还能加强产品的吸引力,使其看起来更有价值。
总之,电商和其他在线业务利用稀缺偏见,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购物环境,从而促进销售和提高转化率。然而,作为消费者,了解这种策略的存在和如何工作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明智地做出购买决策。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充分利用了这种心理现象来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吸引力。例如,限量版的商品、闪购促销、以及提示“仅剩几件”的广告,都是为了制造出稀缺感,进而刺激消费者购买。而事实上,这些产品或服务可能并不真正稀缺。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从商业角度看,这种策略似乎是非常聪明的,但它可能被认为是不完全诚实的,因为它基于的是消费者的心理漏洞,而不是真正的产品价值或供需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或做出冲动的购买决策。
因此,作为消费者,了解稀缺偏见及其如何被商业利用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真实价值,并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而对于企业而言,虽然利用稀缺偏见可以短期内提高销售,但长期来看,建立诚信和提供真实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将更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案里显示2 两种方法。 (1)每家限购2件 (2)原价RM 38,促销价RM 17。 哪一个法案 比较有效率? 两种策略都针对消费者的不同心理刺激,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上下文和产品本身。我们来详细探讨每种策略:
每家限购2件
优点:此策略可以激发稀缺原则,暗示产品需求大或供应有限。因此,消费者可能会感到需要尽快购买,以免错过。限购还可以给予公平感,意味着每家都有平等的购买机会。
缺点:如果产品不被视为有价值或需求量大,此策略可能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它也可能妨碍大宗买家或转售商大量购买。
原价RM 38,促销价RM 17

优点:提供超过50%的折扣是很大的优惠,可以吸引那些寻找便宜货的消费者。折扣价格可能鼓励消费者冲动购买,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易。
缺点:有些消费者可能会质疑为什么提供如此大的折扣。如果经常这样做,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知。还有一个风险是,顾客可能会等待促销而不是按照常规价格购买。
哪种更有效?
如果目标是快速清仓,那么降价到RM 17可能更有效,因为它提供了明确而直接的货币刺激。
如果目标是为产品创造高价值或高需求的印象,那么限制每家购买2件可能更有效,特别是如果与其他强调产品价值或受欢迎程度的营销策略结合使用。
最终,选择哪种策略应取决于营销活动的具体目标、产品的性质以及目标受众的偏好和购买行为。
